2023年《碟中谍7》碰上了好莱坞年度爆款《芭比》和《奥本海默》,而《碟中谍8》碰上了《星际宝贝史迪奇》。
从北美首日票房看,阿汤哥这次表现还不错,《碟中谍8》北美周五首日票房收2480万美元(约等于1.78亿人民币),超越《碟中谍6》,创造系列最高首日北美票房,预测北美首周末4天票房将冲击8500万美元。
影片口碑也不差,烂番茄88%,北美CinemaScore购票观众评价A-,位列系列第二,看齐3、4、5,次于6、7,高于1、2。
可问题是,拍摄于疫情期间的影片制作成本高达4亿美元,而且阿汤哥又遇到自己的票房克星。
2002年,阿汤哥联手斯皮尔伯格的《少数派报告》和原版动画《星际宝贝》在北美同天上映,结果这部科幻佳作票房败给了史迪奇。
23年后,真人版《星际宝贝史迪奇》和《碟中谍8》在北美又同一天上映,这一次前者一骑绝尘,影片首日票房高达5500万美元,四天票房有望突破1.7亿美元,力压阿汤哥。
总之,《碟中谍8》的北美票房即使及格,影片的回本希望仍在于全球票房,尤其是影片端午档登录内地市场的表现。
虽然《碟中谍7》内地总票房约3.48亿人民币,但在内地市场对大片的饥渴下,影片或许有望在内地市场票房破5亿。
在迪士尼真人电影《白雪公主》刚赔个底掉的当下,影片却创造迪士尼真人大电影第三高首日票房的成绩,仅次于线万,预测北美首周末票房将冲击1.9亿美元。
影片的海外票房同样厉害,截至周五在52个市场累计票房5630万美元,预测全球首周末票房冲击3亿美元。
其中中国内地两天就拿下4107万元人民币,稳居票房第一,预计内地总票房能达到1亿,在好莱坞大片纷纷沉沙折戟的今天,不算差。
在中国香港首周票房已达到2009.7万。看得出亚洲观众对影片还是十分买账。
作为对比,《星际宝贝史迪奇》成本被迪士尼控制在了1亿美元左右,影片中强霸和独眼霹雳在地球的大部分时间伪装成人类出场,连原版的火山空战都省了。但凭史迪奇的呆萌影片还是萌化观众们的心。
作为“碟中谍”系列8部全宇宙的大结局,《碟中谍8》将“伊森·亨特VS世界末日”概念贯穿始终,影片实际上已经不是普通的动作冒险片,而是带动作冒险元素的末日科幻片,阿汤哥扒飞机扒潜艇上天入地,人间反派已经不够看了。
影片围绕伊森带领重组的IMF小队,阻止超级人工智能“智体”即将引爆全球核弹危机展开。
故事开场,就是伊森追杀智体人类代理人盖布瑞尔,结果从智体那里获得了若干有关未来的预言,包括盖布瑞尔手握着智体的源代码和毒丸程序等画面。
从接收智体未来信息的机器中出来,伊森立刻想到自己的老伙计卢瑟有生命危险。
可他赶到时,卢瑟早已病入膏肓,用自己最后的力气研发了能麻痹智体的毒丸程序,可程序被盖布瑞尔抢走,卢瑟还被与一颗核弹引爆装置关在一起。
最终卢瑟从容不迫拆除了核弹,但引爆装置本身会爆炸。卢瑟与伊森进行了道别,他鼓励伊森说我们的人生不是注定的,而是我们一系列选择的结果。
和《碟中谍7》一样,影片剧情并不像近几年泛滥的漫改超英大片那么简单,而是利用科幻元素融入了很多地理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元素,从头到尾都笼罩着全球核战阴影的紧迫感。
总之,阿汤哥和从《碟中谍5》开始常驻该系列的导演克里斯托弗·麦奎里,至少在终结篇的故事上动了脑筋。
唐洛不仅参与到结局的任务中,和伊森一起感概了人生,包括感谢伊森当年的缺德行为帮他遇到了老婆,还归还了伊森的刀子。
这个彩蛋确实有意思,演员样貌的沧海桑田,也告诉我们伊森的故事是时候走向结局。
一是卢瑟在生命最后时刻自称“菲尼亚斯·怪胎”,这正是1996 年《碟中谍》中,伊森第一次见到卢瑟时给他的称呼。
二是卢瑟成功拆除核弹装置牺牲后,给伊森最后的录音重播中那句“如果你听见了这段录音说明这样一个世界还在”。
三是卢瑟临终前最后打印的一张盖布瑞尔的面具,留给了伊森,还告诉他时候到了他自然会戴上,果然结局伊森戴上了这张面具,卢瑟即使牺牲了,还是与老伙计共同完成了最后的任务。
卢瑟是唯一一个与伊森并肩作战到最后一部的队友。似乎也只有他的下线才能向观众确认:一段旅途,到达终点。
我最爱的是伊森进源代码潜艇遗骸取东西的戏份,有一种《异形:夺命舰》的感觉,从出潜艇时舱门打开深海巨物的震撼感,到深陷海底的幽闭恐惧者的噩梦,再到最后的海底密室逃脱,
尤其阿汤哥从水下漂浮到冰层的过程,虽然物理学定律在这一段彻底失效,但确实精彩。
这一次,两架飞机在南非河谷穿梭,伊森赶在自己的飞机坠毁前扒住了盖布瑞尔的飞机,又是一番花式攀爬。
特写镜头直接给到阿汤哥被狂风吹得变形的脸,外加阿汤哥在夺飞机主控权中施展的右勾拳,这个段落绝对看得人手心冒汗,硬生生营造出了与《碟4》爬迪拜塔相媲美的紧张感。
有网友调侃地球上已经没什么飞机可以给阿汤哥扒了,虽然存在争议,但阿汤哥的搏命冒险永远能制造新的视觉奇观,放眼全球影坛,也只有阿汤哥了。
以上是我很喜欢的《碟中谍8》中的三个亮点,这些足以看出阿汤哥试图为系列完美终章的决心。
但光靠这些亮点,不足以支撑影片挑战系列巅峰,片中肉眼可见的缺点,也令观众不满。
最后一部不仅伊尔莎没有复活,连白寡妇都没出现,卢瑟开场没多久就牺牲了,唯一剩下的老人——西恩饰演的班吉还在行动中被重伤,所以除了伊森之外大部分角色都是新人。
虽然螳螂女等演员表现不算差,但大结局小组成员相视一笑后消失于人海,却全都是新人的身影,还是让人觉得差些味道。
这些新人没有参与伊森角色的成长,与主要剧情也没有过大关系,只是来完成一次任务,确实有些乏味。
这也是《碟中谍》系列电影的老毛病,除了第一部的让雷诺,对反派角色的性格特点只有少数的篇幅来呈现,使他们都成了背景板。
对于希望看到“阿汤哥扒飞机”的观众来说,本片的特效和场面都能达到预期;
但对于希望看到新内容和新故事的观众来说,即使阿汤哥费劲搞出了智体,但故事情节仍然是好莱坞流水作品的老套路。
因为被冠以终章,影片难免对结局用力煽情,甚至第一幕几乎迷失在宏大叙事中不能自己,一直在渲染这次危机有多严重、任务有多困难。
一直到后面才开始慢慢回归系列拿手好菜:憋气、拆弹、扒飞机。故事才渐入佳境,可前面的文戏也太长了。
从剧情来说,也无甚新意,生命体反派概念有《流浪地球2》,水下深潜让人想起卡神的《深渊》,扒飞机更不是伊森第一次干了。
当一个系列的主角渐渐老去,怀旧只能满足一部分情怀老粉的需求,而这部分人终会日渐稀少,吸不了新粉肯定会慢慢消亡。
总结一下,对于我这样的《碟中谍》老粉丝来说,《碟8》依旧很值得一看,其动作场面和怀旧情怀都令人满意。
但如果是没有太多情怀的年轻观众,《碟8》只是又一部用心打造的流水线科幻动作高质量电影,不是非看不可。
当然放眼今日的中美影坛,对于看多了大场面的中国观众来说,除了《哪吒3》之外,哪还有什么必看的大片?
过去好莱坞电影不可取代,因为它的特效部分高出国产电影一大截。但现在,中国电影的脚步跟了上来,而好莱坞大片的创造力日益稀薄。
那些十几年、或几十年的古老IP,成了好莱坞大公司不愿放弃的“金矿”,只得一挖再挖。
据说阿汤哥仍有打造《碟中谍9》的期望,只是派拉蒙对于该系列的高额成本已经有些无力承受,因此《碟中谍8》至为关键。
但内地市场真能给阿汤哥一个惊喜吗?我认为5亿票房,很可能是影片内地票房上线》里,阿汤哥在实验室凌空飞降时,如血脉喷张的真正的新奇。
以及第四部,由阿汤哥不竭地挑战地心引力,畅快的视觉体验,精彩的团队配合,带来的悸动。
如今的《碟中谍8》或许没像超英大片、速激系列那样变得流水线、千篇一律、过目即忘。
这大概是每一部系列电影们的宿命。它们陪伴过我们走过一段人生旅程,也终有一天会老去。
虽然今日全球影坛,但只有阿汤哥还为了在银幕前让你开心,背113斤道具服扎进水里实拍,还在一边扒飞机一边拉焦。
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的电影世界有阿汤哥,毕竟不是每一代观众都可以经历一场跨越30年的谍战传奇,但传奇记忆就该停留在最高光的时刻。
可惜在电影里,伊森暂时赢了智体,但在电影世界外,即使是阿汤哥,也不得不输给这个AI电影时代的“最终清算”。